在日常活中要谈及生命最后的临终阶段,相信会引起部份人的不安、害怕或避讳,以至于有些时候想要探讨,也会不知如何开口。
讨论与进行预立医疗照护规划,必须从不同角度探讨个人对生命价值的思考,在尊重个人意愿与兼顾家人感受的立场下尽量取得平衡做出的决定,而不是仓促或追求在特定限期内必须完成的重大决策。

倘若你已经鼓起勇气,或做好准备跟家人展开对话。那么以下这些场景会是常见的反应,这里也列举了一些可能适用的应对方式,帮助大家学习如何承接与应对家人的情绪,拓展讨论的空间。
万一遇上以下情况,要如何应对?
- 家人回避或改变话题
可能回应:“我知道这不容易谈,但这对我来说很重要。我想让你们知道我的想法。”
试着换个方式:“我们可以从轻松的话题开始,比如你希望未来的健康规划是什么?”
让家人逐步适应:“这只是个初步的讨论,不是要马上做决定。” - 家人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话题
可能回应:“预先安排并不会让事情发生,只是让我们更有准备。”
“这就像买保险一样,希望用不上,但有个保障。”
参考其他文化:“很多国家已经普遍推行预立医疗照护规划,目的就是让家人减少未来的压力。” - 家人情绪化,感到难过
可能回应:“我并不是要谈论死亡,而是怎样活得更好,让彼此减少遗憾。如果未来真的发生什么,我们都能安心。”
“我希望我们能够一起面对,确保每个人的意愿都被尊重。”
“我理解这个话题让人难过,但也许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更需要聊一聊。”
如果家人依然无法接受,那就表达你的尊重,暂时停下,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进一步讨论吧。
经过与伴侣和家人的商谈,又或者你是个人很明确自己想要预立医疗照护规划(ACP)的心意,那么下一步就是着手安排与有关的医疗咨商团队见面,进一步了解预立医疗照护规划(ACP)的内容,在专业的医护人员的协助下,最好也有家人在场见证,理解并共同商讨最后的决定,正式记录你的医疗意愿。
— 与医疗团队沟通
告知你的家庭医生/主治医师,确保他们了解你的意愿。
— 书面记录
许多国家和地区,包括马来西亚都有正式的预立医疗指示文件,可以向医疗机构或专业人士咨询。这份文件将做为个人在无法自主表达个人意愿时,作为医疗决策的指示文件或参考依据。
— 定期更新:
随着年龄、人生观、健康状况或医疗照护的变化,个人可以随时调整并重新设定自己的预立医疗照护规划。

— 决定权在自己:
预立医疗规划(ACP)并非不可逆转的决定,目前马来西亚法规它也不具备法律的约束力,而是一份医疗决策参照文件。它可以因个人想法变更,随时通过签订的手续,完全取消个人预立医疗照护规划。

结语:爱的体现
预立医疗照护规划不仅仅是为自己做决定,更是对家人的关爱。它能减少他们在关键时刻的压力,避免因不确定性而内疚或后悔。
虽然这场对话可能不容易,但它能带来更深的理解和连结。当我们勇敢地面对生命的现实,我们也让自己和家人拥有更安心的未来。
或许,今晚就是个好时机,和家人一起开始这个温暖而重要的对话。
延伸阅读:
关于预立医疗照护你需要知道的事(上)
关于预立医疗照护你需要知道的事(下)